罕友医药王晓晖专访 中国孤儿药领域的开拓者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6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20时10分51秒

    【慧聪制药工业网】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若不是四年前风靡网络的“冰桶挑战”,渐冻人、瓷娃娃、白化病、戈谢氏病……这一个个专业疾病词汇可能都不会被大众知道。患上这些疾病的人群因为“发病率低,治疗药物少”等原因被认为是“医学的孤儿”,用于治疗这些罕见病的药品也因此得名“孤儿药”。

    对于罕见病的种类数量,全球至今仍无准确数据。一方面,各个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不同,另一方面,有些病种发病率极低,甚至未被发现。根据WHO的统计,全球大约有6000种罕见病,其中只有5%左右的罕见病拥有相应的治疗药物。这些药物目前主要在美国和欧盟获批上市,进入中国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孤儿药的开发在国外不乏成功案例,甚至有不少孤儿药在上市后都有重磅炸弹级别的市场表现,譬如诺华的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片)以“孤儿药”获批,年销售峰值接近50亿美元。反观国内,与PD-1、CAR-T等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火热情形相比,孤儿药给大家的印象似乎一直停留在患病人数少、治疗药物少、药价昂贵、政策支持力度跟不上、市场小的地步,制药企业和投资人避之不及,罕见病患者经常无药可用……

    4年前,王晓晖刚过不惑之年,他决定从Actellion(爱可泰隆)离职。之后在多名业内人士的天使投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罕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名字寓意“与罕见病患者为友”,旨在为罕见病患者引进和开发性价比更高孤儿药的公司。

(罕友医药创始人王晓晖)

(罕友医药创始人王晓晖)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领域?王晓晖回忆起当年的这个决定时仍然心潮澎湃。他告诉记者创业是他学生生涯结束时就怀揣的梦想,而在之后近20年的工作生涯中接触了不少罕见病患者,并被这些患者“没有因疾病折磨而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所感动,因此他想创办一家服务中国罕见病患者的孤儿药开发企业。

    王晓晖指出,中国罕见病市场这个看似冷门的领域,实际上蕴藏着巨大尚未被发掘的机会,而很多企业和投资人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

    市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小

    关于罕见病的种类数量,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WHO统计目前已知的罕见病种类超过6000种,也有一些NGO(非营利组织)认为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7000甚至8000多种。王晓晖认为这个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罕见病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

    各国对罕见病的定义也不尽不同。在美国,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低于20万人的疾病类型,欧洲一般是指发病率不超过0.5‰的疾病类型,据统计美国和欧洲各有约3000万名罕见病患者。中国目前尚无对罕见病的官方定义,根据专家达成的共识,中华医学会将罕见病在中国定义为成人患病率低于50万分之一、新生儿中患病率低于万分之一的疾病。我国的罕见病患者约有1600万余名,这个数字并不算低。

    虽然具体到某一种罕见病的患者群仍相对较小,但在王晓晖看来,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孤儿药”领域的机会。正是因为外界知之甚少,相关配套法规尚未完善,使得中国的孤儿药市场正处于萌芽的阶段,如果压中了像“格列卫”这样的重磅孤儿药,投资回报率超乎想象。

    “我的职业生涯几乎涉足了药品上市过程的方方面面,譬如法规事务、临床试验、BD、政府事务、渠道管理……也正是因为在大、中、创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均工作过,使我对药品的市场准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王晓晖说道,“罕见病用药与其它疾病有很大不同,比如丙肝药的用量是随着治愈患者的增多而逐渐减少的,肿瘤药市场因为患者生存期短,患者池相对稳定,而罕见病通常进展较慢,随着药物治疗见效,可以大大缓解疾病严重程度并延长生存期,这也就延长了单个患者的用药时程。因此,评估孤儿药市场容量,不是采用短时期贡献,而要从长远角度衡量患者的总体贡献。”

    创立罕友之前,王晓晖拥有丰富的职业经历。1998年他加入了当时在中国发展最好也是体量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西安杨森,从事药品注册工作;而后进入默克雪兰诺医学法规事务部;几年后他又加入了爱可泰隆,后者是一家罕见病药物开发企业,2016年被强生以300亿美元收购。

    王晓晖以“肺动脉高压”为例向记者解释道:“在患者没有给予现代治疗前,患者中位生存期大约只有2.8年,而采取了相应的治疗后,其生存期极大延长,用药贡献就越大。这种生命周期的延长带来的累积效应,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众多罕见病仍是治疗空白地带

    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罕见病群体人数约1680万,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国内大概上市了130种孤儿药,只占美国获批孤儿药数量的37.8%,占欧洲的24.6%,占日本的52.4%。

    由于国内制药企业在罕见病领域的参与意愿比较低,也造成中国罕见病患者严重依赖进口药物。因此对于某些罕见病患者来说,最大的悲哀不是“无药可治”,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救命药在国外上市却遍寻国内而不得”,有的是因为海外新获批的孤儿药还未进入中国,有的则是因为有些孤儿药原研厂家出于市场考虑而选择退出中国。

    因此,王晓晖创立罕友医药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积极与产业价值链上各利益相关方合作打造一个廉价孤儿药供应平台,先实现国内上市孤儿药覆盖疾病种类从1%到5%的突破,填补国内某些罕见病的治疗空白地带。在他看来,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商业机会。

    不过谈及从“1%到5%”的突破,王晓晖指出并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开发权益买进来。目前“孤儿药”在中国之所以没有被大比例地投入市场,很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患者和国家医保的支付水平有限。因此孤儿药沿袭国外“高定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是基本行不通的。

    在全身心投入罕见病这个“冷门”领域3年后,王晓晖带领罕友医药已经通过licensein的方式打造了肺动脉高压和神经免疫疾病领域的业务产品线,而且正在遴选构建自有孤儿药产品pipeline。未来3年,罕友医药将通过“CSO+自主开发”的模式进入多个罕见病领域。

    新药进入中国需要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王晓晖期望利用减免临床试验(替代终点指导临床试验)、简化注册流程的政策红利缩短药品上市的周期,而把这个过程中所节约的成本让利于患者,从而为患者提供相对廉价的孤儿药产品。王晓晖希望建立一个多种廉价孤儿药的供应平台,打破外界对“孤儿药很贵”的笼统认知。

    竞争小,更容易成功

    王晓晖认为,与其千军万马去挤某些热门治疗领域,不如悄悄布局被大家选择性忽视的“孤儿药”领域。目前正是因为罕见病细分市场多,竞争小,提前介入者具有较大的成功机会。

    美国早在1983年就颁布了《孤儿药法案》(OrphanDrugAct,ODA),给予该类药物快速审批、减免税费、免除申报费用、研发补助和七年的市场独占权等优惠政策。从中国的政策走向来看,对“孤儿药”的倾斜力度也越来越大。

    以2017年为例,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在1月发布罕见病名录(2017版)征求意见稿,这是中国最具权威、最高层面的官方目录,将为中国罕见病科研、药物注册审评及医保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同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发布《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加快新药医疗器械上市审评审批的相关政策》的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罕见病治疗药物和医疗器械申请人可提出减免临床试验申请,加快罕见病用药医疗器械审评审批。

    创业3年来,王晓晖为罕见病行业的诸多变化感到欣喜,譬如治疗A型血友病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被纳入2017版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10年前能接触到从事孤儿药领域的专家人数只有几十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有兴趣参与罕见病患的管理和随访,仅罕友医药接触到的相关医生就有1000余人……

    王晓晖笑言:“国家政策层面对孤儿药的支持力度是逐年加强的,国内的孤儿药市场也是足够大的,但是在近几年生物医药投资一片火热的情况下,据我所知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专注做孤儿药的企业获得过融资。问题在哪?不是政策不支持,不是市场不够大,主要还是企业和投资机构对孤儿药市场的认知有偏差,罕友医药愿意做中国罕见病和孤儿药领域的开拓者,探索更多商业模式上的可能性……“。

    经常见诸媒体报道的罕见病话题往往是寻找断供的救命孤儿药、质疑某些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这对于改善中国罕见病领域药物研发投入不足的局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甚至还起到了负作用。王晓晖在多年来的一线工作中体会到了不同角色人员的无奈,深感唯有创新、专注、持续的商业服务才能解决“孤儿药”短缺的困境,让这种临床救命药不至于变成临床奢侈品。王晓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医药同行可以参与到罕见病这个细分领域,打破中国孤儿药市场的“僵局”,笔者也衷心希望罕友医药能够给中国的罕见病药物研发带来一些改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