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座椅之“座如鸿毛 命如泰山”

   2020-07-18 聪慧网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8日 04时39分11秒

  下午四点整,在上海黄浦区某幼儿园外熙熙攘攘的接子车流中,特意请假早下班的李芸接出了今天过3岁生日的儿子晓晓。她打开后排车门,打算照惯例先把孩子安置好,但转头看到儿子不情愿的神情,突然动了恻隐之心:“看在今天是小寿星的份儿上,跟妈妈一块坐前排吧。”晓晓脸上果然“多云转晴”,被抱进了副驾驶位。

  “儿童座椅?不用专门配备吧??我儿子其实平常很少坐自家车。”面对调查,李芸疑惑地反问道。在访问中,像李芸这样对儿童安全一知半解的80后父母为数不少,虽都对安全座椅有所耳闻,但绝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只听说过,有必要吗?

  坐在副驾上的晓晓兴奋地享受着眼前广阔的视角,李芸还“审慎”地抽出安全带绑在儿子幼小的身躯上。钥匙拧动,发动机响起,车穿过接子人群缓缓离去??李芸大概想不到,她这一系列溺爱之举,使儿子一路上受到伤害的危险机率增加了至少3倍。

  座与不座,差很多

  一辆家用轿车以50km/h的速度向前疾冲,一脚急刹车后,后排座椅上的儿童假人直接扎进了仪表盘,脖子完全扭曲,四肢也卡在了主驾驶和副驾驶位之间??这是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执法司、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和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联合举办的一次儿童安全主题活动中的演示内容,触目惊心的碰撞结果让在座的所有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都倒吸一口冷气。

  在中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中国儿童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很多人都不知道,儿童乘车需要特殊的照顾,汽车上的安全带是按成人标准来设计的,如果给婴幼儿使用,安全带卡在宝宝脖子上,发生事故时危害更大;而被各大汽车厂商竞相宣传为救命法宝般的安全气囊,也是儿童乘车安全的隐患,安全气囊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司机一命,但却可能是儿童“杀手”,因为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瞬间弹开会产生巨大的张力,儿童稚嫩的身躯不足以抵挡,受气囊伤害甚至致命的机率反而更高。

  这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事实和数据,却并不是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平常所想要关心、或想关心就能关心到的。自2009年起,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汽车产销的老大,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对此激昂报道,让国人为数字上的黄袍加身深感自豪荣耀。然而,就算消费能力连年划出新纪元,但在用车安全意识方面,全民仍落后西方国家多少年?

  爱子如爱命的心情,全人类皆然,而是否以科学方式来表达这种爱的本能,却构成了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的最大差异。在西方,儿童行车安全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课题,类似于以上所描述的安全碰撞测试多不胜数,儿童安全一直是E-NCAP(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监测重点之一。而中国人在行车安全方面,选择对孩子采取何种保护方式,大多出于草率的主观评断,哪怕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西方熏陶的年轻一代父母,在判断紧急状况下保障孩子安全的第一措施时,也会本能地把“父母的怀抱”列为首选。

  没有强制,就只能凭自发,但是,诸如“怀抱儿童坐车危险系数更高”、“儿童系成人安全带并不合适”、“副驾驶的安全气囊弹出可对儿童致命”这类与大多人想当然式思维相悖的安全常识,如若没有专门的教育渠道来灌输给父母,又有几个能天生自悟?儿童安全座椅,谁知道是不是生活真需要、安全必备品?

  政策先行,意识跟上

  儿童安全座椅销售商抱怨中国父母安全意识淡漠,父母车主嫌购车时汽车厂商缄默不语,汽车厂商又推称政府在立法上无所作为??整个社会对儿童行车安全的重视,就因这典型中国式的互相埋怨而被拖延了进步速度。

  哪怕全民意识不能一步到位,立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起点仍势在必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