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紧缺:西北省份多地用水总量逼近“红线”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3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19时16分37秒

    慧聪水工业网 ——解决水供需矛盾,有待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

    西部是我国主要江河的源头和上游地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记者近期赴西部部分省区市调研发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投入规模不足等原因,西部地区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水供需矛盾的老问题日渐演变成制约西部发展的大瓶颈。在甘肃、青海、陕西等西北省区,多数地区已逼近用水总量“红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地,一些谋划多年的大项目因没有用水指标支撑而停摆。

    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西部水利事业成效明显,今后,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西部水利事业进入“攻坚期”,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资源水环境瓶颈制约的老问题依然突出,如何用好“三条红线”,形成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利领域相关改革,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新挑战。

    集中力量补短板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西部地区“十二五”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达到6000亿元,约占同期全国水利投资的32%,其中中央水利投资完成共计3200亿元,约占西部水利投资总额的53%。经过5年建设,西部地区水利改革发展成效显著,重大水利项目发挥“补短板、破瓶颈”效益,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西部79项纳入国务院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项目中,近40项已开工在建。通过这些江河治理骨干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西部水资源调控能力大幅提升,城乡供水保证率不断提高。

    同时,西部地区水利抗灾减灾能力也逐步增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则突出民生效益,以农村饮水安全、防洪突出薄弱环节治理、农田水利建设等为重点,促进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体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西部地区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有效扭转,重点区域水资源短缺局面有所缓解,主要河湖水生态恶化趋势逐步遏制。同时,“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各方面,贯穿于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

    水供需矛盾制约西部发展

    尽管西部地区水利事业在“十二五”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投入规模不足等原因,西部地区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水供需矛盾的老问题日渐演变成制约西部发展的大瓶颈。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突出水资源刚性约束,成为“十三五”水利工作的新使命。

    记者在甘肃、青海、陕西等西北省区采访时看到,多数地区已逼近用水总量“红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地,一些谋划多年的大项目因没有用水指标支撑而停摆。

    而在西南省份,金沙江、澜沧江、乌江、嘉陵江等大河流域却是“有水难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骨干水利工程不足,西南省份普遍面临工程性缺水,人均供水能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水在低处流,人在高处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