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泊环境综合管理决策控制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3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19时15分16秒

    慧聪水工业网滇池作为国家重点治理“三湖”之一的高原湖泊,数年来备受关注。有着“高原明珠”美誉的滇池一直是云南省昆明市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滇池的治理关系着当地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将为其他江河湖泊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泊主题的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示范项目设置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课题(2010ZX07102-006),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中央财政划拨资金1619.38万元,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和昆明市环境监控中心。

    课题在整合流域水环境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和集成“十一五”滇池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决策控制支撑技术,构建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支撑平台并实现业务化运行,创新了流域水环境监管模式,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管理智能化,为“高原明珠”重获新颜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

    近日,记者就滇池的污染防治及取得的成果,采访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有关负责人。

    ■构建现代流域综合管理体系是滇池污染防治的关键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滇池是重污染湖泊的典型代表,经历多年污染治理,水质恶化趋势虽然得到遏制,但未根本好转。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滞后于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量远超环境容量,特别是流域环境监管方式与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已不相适应,环境保护需求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环境监管方面看,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和评价技术不能满足流域环境管理的要求。水环境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形成数据孤岛,水环境信息不完整、利用率低、传输滞后。所以迫切需要优化流域监测网络,优选流域水质评价指标,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表征能力,整合流域不同来源的水环境信息,建设流域水环境数据库,搭建流域水环境监控信息系统。

    此外,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数据平台也是滇池流域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原有管理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以现代流域综合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理念和信息化技术整合、分析、评估与应用滇池流域水环境信息,整合多部门、多源数据的共享基础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一个对滇池流域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对滇池水体水质进行长期预测预警、对具体治理项目进行评估,并能与流域其他管理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

    ■把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水专项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根据污染防治管理的需要,水专项充分发挥了国家重大专项的优势,集中创新、研究和实践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创新成果之一,就是突破水环境表征指标筛选、监测与评估技术,构建监测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有效提升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时空代表性。

    他说,课题首次对滇池流域各级别控制的监测点位采用加密监测数据结果与历史数据相结合,与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对滇池湖体、出入湖河流、流域湖库的85个监测断面进行筛选,优化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全面客观地反映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增强了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为实际监测业务工作提供参考,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在滇池流域关键特征指标优选方面,课题组针对流域内同一条河流中的国控、省控和市控断面因功能要求不同,监测断面的监测指标不统一,各属性监测断面水质无法用统一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优化模型,以综合污染指数、水质指数、富营养化指数等为多目标参数,优选出7项滇池流域污染的特征指标和10项流域内湖库污染的特征指标,使其更能代表流域特征污染状况,有利于对河流间、湖库间的水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管理部门的污染控制与治理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课题组研究探讨了水环境变化与浮游藻类群落变化的对应关系,明确提出了适用于滇池蓝藻水华不同发生阶段的生物表征指标。

    在构建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方面,课题组梳理了国内外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现状,补充完善藻密度测定方法,研究并验证了《水质藻密度的测定对角线法》,获得了完整的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技术指标。据了解,该方法已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中立项。同时,课题组还开拓研究了藻密度自动检测技术,研发了藻密度自动检测仪样机并获得两项发明专利;研发了水质安全预警仪,实现了传统藻类生物毒性的自动化测试;研究建立适合滇池水体的蓝藻荧光快速检测法,并把该方法应用于整个滇池水体的例行及应急监测。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人工采样及实验室分析为主,现场快速应急检测为辅,从例行、仲裁、服务、应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在建立滇池流域多层次水环境评价体系方面,针对目前滇池流域水质评价方法单一、缺乏沉积物和生物评价方法等问题,课题组根据滇池湖体、出入湖河流、流域内湖库的不同特点及污染特征,确定了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提出以滇池综合水质指数为主的水质评价方法和以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主的水体中沉积物评价方法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并且将水环境和沉积物这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体系纳入到同一个评价体系,建立了包括水质、沉积物及整个水体生态环境多层次水环境评价体系,解决了高原重污染湖泊水环境综合评价的管理需求。

    ■流域水环境信息数字化建设为环境统一监管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

    滇池课题的另一个创新成果,是突破了滇池流域水环境多元数据采集传输、融合共享及动态表征技术,构建了滇池流域水环境信息系统,实现了流域水环境信息数字化,为滇池流域水环境统一监管提供信息支持。

    针对滇池流域水环境信息分散、采集重复、缺乏有效的数据传输通道等问题,课题组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完成了滇池流域不同来源的水环境数据信息的采集,实现了流域多元环境数据可靠传输和异构数据库无缝连接,以及分布异构数据源系统的流域各类多元数据采集与传输。

    这位负责人说,过去滇池水环境信息分散于多部门而形成数据孤岛、缺乏统一高效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这是过去滇池环境管理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在整合滇池流域水环境多元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兼顾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安全性、时效性、操作灵活性和访问效率的异构数据交换系统,具备了环保、统计、国土、规划、水文、水利、城建、农业等不同部门,多种类、多格式、多标准的水环境质量、水质自动监测、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源、蓝藻监测,以及各类涉滇基础数据的交换与共享的功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