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在路上 深圳宝安区示范工业园区积极推动绿色转型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19时05分03秒

    慧聪水工业网 短短4年的时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64条河流和320个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生态宜居指数不断上升,宝安区用近4年的时间偿还了4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欠账,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发展初现峥嵘。

茅洲河燕罗湿地美如画

茅洲河燕罗湿地美如画

    宝安区作为深圳工业重镇,生态环境底子薄、负担重,曾是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2016年,宝安区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4年间,宝安区打造了高度发展工业强区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宝安模式”。

    如今,“宝安模式”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宝安区以实际行动为工业发展区域和工业污染治理滞后区域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助力其他地区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当好全国一流的高质量生态文明样板区

    坐拥珠江口,面朝伶仃洋,地处深圳西北部的宝安区是穗莞深港黄金发展轴,也是我国典型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耗能大区,辖区内的人口占全市1/4,制造业占全市1/3。40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宝安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这里曾经“十河九臭”、水环境质量全市倒数、曾经滨海而不见海、水源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等,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环境治理迫在眉睫。2016年,时任宝安区委书记黄敏根据宝安区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决定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高规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颁布实施《宝安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按照“陆海统筹、山水并重”的思路,形成了涵盖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六个领域41项建设指标的宝安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并量化为147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措施和201项工程,为实现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宝安区还分解任务,明确目标,逐一明确责任部门,压实工作职责,集全区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制度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宝安区勇于突破体制约束,以制度创新激发巨大治理效能。

    宝安区率先推出“环保主任”制度,规定由企业“环保主任”承担其内部环境管理职能,负责和组织贯彻执行环保法规、规范污染防治等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环保主任”管理模式能够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理顺环境管理机制,帮助企业逐渐建立起对社会、公众、自身负责的环保自律自治管理模式。

    此外,宝安区还在全国县区级率先搭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通过定期对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责任进行评价,倒逼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重视。目前,宝安区已完成了相关文件的编制工作,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真正由理论研究转变为实际应用的探索实践,不仅为宝安区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全国其他城市化地区开展负债表编制研究提供示范借鉴。

    建好全国领先的高质量生态环境示范区

    以前茅洲河污染非常严重,河水基本是黑的。伴随着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茅洲河成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以来,宝安区决心以污染防治攻坚为重点,全面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水污染治理,尤其是茅洲河治理便是一块不得不啃下的“硬骨头”。

    据介绍,为了治理茅洲河,宝安区4年累计投入435亿元,以EPC治水模式,全面开展茅洲河流域和三大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经过4年的治理,茅洲河环境质量发生了巨变:从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到如今水体不黑不臭、共和村断面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圆满完成市考核目标任务。

    除此之外,为系统性解决全区累计30年的水环境问题,宝安区基于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污染源及河流四个关键要素,提出“厂网源河”的系统治水策略,推动河流治理实现“长治久清”;依托“网格化+大数据”技术,在全区124个社区及重点片区建立190个微型监测站点,创新实施网格化全覆盖,严防大气污染源;率先在全省开发运行“河务通”APP,建立“智慧环水”“智慧城管”“智慧查违”“一街一站”等智慧系统,全方位管控环境质量。

    从2016年到2019年底,宝安区用短短4年时间,就还清了40多年的历史欠账,形成了污染治理的“宝安成效”。

    为保护绿水青山,宝安区将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建筑清拆作为“头号工程”推动实施,仅用8个多月就出色完成清理处置水源保护区内建筑的历史重任,生态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打造了整村和谐清拆的“宝安样本”;在生态环保能力建设方面,4年来,宝安区投入330亿元,挖潜补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新建2355公里市政雨污分流管网,全面补齐管网缺口;完成全区2595个小区改造;建成了超大规模的老虎坑垃圾焚烧厂,垃圾日处理能力8000吨。

    如今,一幅绿色卷轴在宝安区缓缓展开:PM2.5连续3年改善,2019年年均浓度降至27.4微克/立方米;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全区64条黑臭水体、320个小微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森林覆盖率23.27%,绿化覆盖率47.24%,人均绿地面积16.81平方米,公园总数达183座,绿道网总长436公里。

    创好粤港澳优秀的绿色创新经济引领区

    没去过宝安区,大概就不会知道这里产业转型有多华丽:占地80.9万平方米的“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世界级蓝色经济创新区“中欧蓝色产业园”落户、大族激光全球激光智能产业基地、华讯方舟“太赫兹+”——中国天谷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落户宝安,这些关乎绿色产业升级的构想在这里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宝安瞄准的是成为港澳大湾区创新之核、智创高地。”宝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宝安区通过拓展绿色产业空间、强化结构转型升级、推进资源节约利用,高品质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转型,使“环境”不再成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介绍,为系统解决宝安区涉重行业污染整治和发展问题,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宝安区以工业入园为抓手,一方面推动299家电镀线路板企业集中布局、集中管理、统一治理;另一方面,对标国际、大手笔投入、高标准规划建设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等多家大型产业环保基地,科学布局园区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空间,打造国家级涉重行业绿色发展转型示范区,引领涉重行业的产业发展和环境管理进入新纪元。

    此外,宝安区已实现能耗连续3年下降,经济发展高速。通过不断加大循环经济资金扶持力度,已经实现3年节约用电8.138亿千瓦时。同时,通过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清洁生产审核,2019年核减能耗约767吨标准煤;并推动61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认定验收,超额完成深圳市下达完成60家的工作任务。

    数据显示,2019年,宝安区实现GDP3854亿元,位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工业百强区”第六、“城区综合竞争力”第七。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2018年万元GDP能耗0.204吨标准煤,每年下降4.3%以上;2019年全区万元GDP水耗12.23立方米,对比2016年下降19.83%,在资源高效利用上再次实现了自我超越。

    造好省级一流的舒适宜居生态社区

    绿色出行率达77.09%、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80%、新建的政府投资建筑及新建民用建筑100%实行绿色建筑标准,绿色生活已经开始成为宝安区居民的常态,低碳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截至2019年底,宝安区已创建“省四星级宜居社区”124个,创建率达到98.4%,海裕社区等三个社区获评“省五星级宜居社区”。宝安区获此殊荣,是上下齐心努力的成果。

    据介绍,宝安区立足宝安滨海资源优势,从硬件支撑方面完善绿色建筑、生态交通、宜居社区等绿色基础设施,从软件服务方面打造宜居生态的生活环境,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4年间,万丰湖湿地公园等26项海绵精品项目在宝安区落地生根,5次荣获国内外各类奖项,示范效果显著,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布局逐步完善。同时,宝安区着力建设生态公园,现辖区内公园总数达183座,展示宝安区国际化滨海名城的新形象,燕罗湿地公园成为2018年广东省环境日纪念活动主会场,生动展现宝安区绿色生态的城市品质。

    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宝安区实现了821个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城中村)垃圾分类1.0模式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199个垃圾分类2.0小区、29个垃圾分类3.0小区的创建任务,塑造生态环保全民参与的城市文明。

    为全面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宝安区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多年来,宝安区持续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主题宣传等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绿色低碳知识,引导民众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群众参与度和知晓率,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效果。如今,宝安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形成了“全民参与、共享共建”的新局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