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将在16个气候系统关键区建国家气候观象台

   2020-07-16 聪慧网sxxjymy3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6日 19时50分21秒

    慧聪水工业网 11月6日,从中国气象局例行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将在我国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能量和物质交换比较敏感的16个气候系统关键区,择优选取观测基础较好、符合观象台建设发展要求的气象观测站、科学试验基地或外部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国家气候观象台。

    按照中国气象局近期出台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国家气候观象台定位为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长期、连续、立体观测的综合气象观测站。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张祖强表示,每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至少建设一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并鼓励部门内外业务科研机构联合申报国家气候观象台。

    据张祖强介绍,国家气候观象台观测任务分为基本观测任务和拓展观测任务。基本观测任务包括地面基准气候观测、高空观测、近地层(海面)通量观测、基准辐射观测、地基遥感廓线观测、生态系统监测、大气成分观测等7项,拓展观测任务包括冰川冻土积雪观测、海洋观测、生物圈观测、水文观测、气候资源观测等5项。

    加强对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是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

    2007年,中国气象局选取了内蒙古锡林浩特、安徽寿县、广东电白、云南大理、甘肃张掖等5个“气候代表性好、观测资料历史序列完整、观测场地等基础条件成熟”的观象台开展建设试点。

    10年多来,我国在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观象台整体情况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天气气候业务发展与大气科学研究的需求等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和发展,提升多圈层间气候变量监测能力,强化气候监测与分析评价业务。

    《指导意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根据《指导意见》,“十三五”期间,各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将至少完成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十四五”期间,将建成一批运行稳定、观测项目齐全、规范标准统一、数据质量达标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具备气候系统多圈层监测能力,并在相关科研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气候观象台。

    中国气象局观测司副司长李麟说:“观象台很重要,特别是它的长期的观测做出的研究和评估,它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李麟表示,国家气候观象台对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恢复重建生态环境过程中,提供了监测数据和参考,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另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观象台的数据变化能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治能力的提高提供数据支撑,“把这些效益带给公众非常有意义。”

    澎湃新闻从发布会上获悉,以座落于锡林郭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科研试验范围内的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例,该观象台基于“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开展了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信息的长期连续观测,主要观测项目包括基本气象观测、天然牧草生长发育观测、土壤水分观测、草地蒸散量观测、酸雨观测、基准辐射观测、近地层通量观测、大气成分观测、卫星辐射校正观测等;开展了天然牧草营养成分、土壤肥力、土壤盐碱成分定期取样化验等。这一观象台为锡林郭勒生态环境保护、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和降低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