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市武汉市鄂州市工程设计院

 
 
单价 面议对比
询价 暂无
浏览 1005
发货
品牌 东江勘察
规格 统一规格
类型 普通型
过期 长期有效
更新 2020-10-18 22:48
 






详细说明
鄂州市工程设计院

产品价格面议

产品品牌未填

最小起订未填

供货总量未填

发货期限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

浏览次数132

企业旺铺https://sheji5674.yellowurl.cn/

更新日期2016-09-08 08:43

基本参数
品牌: 未填
所在地: 湖北 武汉市 武汉市
起订: 未填
供货总量: 未填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促进人才结构改善,行业持续发展后劲增强。
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显著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行业及企业单位的人才结构和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职工队伍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使人力资本得到增值,为企业单位业务升级,行业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践行业态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抽样调查的企业单位中,55%的企业单位设置有信息管理部门,建立了从几十人到二百人不等的软件研发专业团队,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不仅应用于本企业,而且走进市场,为同行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如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的岩土专业软件在上海地区的使用率达95%,不仅自身技术能力得到提升,也在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中带来效益,自主开发的自动化监控系统近两年为企业增加产值约3000万元。信息化专门人才队伍的成长,行业人才结构的改善,必将进一步增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近些年来陆续涌现的一批国际化进程较快、国际竞争力较强、引导示范作用影响较大的骨干企业,带动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逐步提升,为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里,我还要对多年来为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做出努力的国内外IT公司给予高度评价,行业的技术进步有你们的一份功劳。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提高服务水平,在与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单位精诚合作中取得新的更多的双赢。
同志们:在回顾与总结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影响继续前进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认识问题。一些企业单位的“一把手”对信息化建设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缺乏科学、完整的企业单位发展战略规划,固守陈旧低效的生产和管理运作方式,缺少人财物的持续、适宜投入,缺乏推进机制和员工培训,信息化建设有的被束之高阁,有的半途而废成为点缀的“面子工程”。在全国统一勘察设计市场的环境下,由信息技术形成的竞争“壁垒”将导致落后者市场地位的陡降,市场发展空间的收窄乃至丧失。二是发展不平衡,分类指导不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讲,工业、基础设施行业走在前面,京津沪渝、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先进,大型的企业单位处于相对地位。企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自身的市场定位相结合、现实的使用和今后的需求相协调,以采取适用信息技术并可接续提升水平,铺垫持续进步基础为原则。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分类指导工作的不够到位,也是一些中小企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方向不大清晰,技术应用水平较为落后的一个原因。三是信息技术专门人才不足。从行业总体看,既懂管理、懂专业技术又懂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相当数量企业单位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缺乏计划性、连续性,造成一些企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适宜路径不甚明了,以至投入难以见效。据抽样调查,24.3%的企业单位没有配备专职IT技术人员,55.6%的企业单位IT技术人员占比低于1%。在应用BIM技术的企业单位中,因BIM技术人才的缺乏大多采用“后BIM”模式,削弱了BIM技术应有的效益。四是“白图替代蓝图”进展缓慢。白图是行业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带来的好处在于图纸的快速传输、存档和出图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健康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是得到普遍欢迎的成熟技术。目前,由于现行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未做及时修订和施工单位仍习惯使用蓝图等缘故产生的外部环境制约,使得行业信息化建设综合效益大打折扣。
二、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
党的十八大对在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做出了科学规划。发展现代工程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信息化建设仍然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
欢迎咨询:13995616628(沈经理)鄂州市工程设计院价格,鄂州市工程设计院,鄂州市工程设计院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湖北武汉市武汉市黄石市工业园设计院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