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 水,是一种复杂的资源。
在水务行业,尤其是考虑到城市的排水管网、河流时,存在着水文产汇流、水动力的特殊概念。
下雨时,降雨落到地表,经过截留、入渗、蒸散发等过程,会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随着地势流动,会就近汇入到最近的雨水篦子或检查井,进入到地下管网中,以上便是粗略的水文汇流过程。
在进入管网之后,水往低处流,最终会汇到最下游的出水口,水体在管道中的流动,便是管网水动力的过程。
如果考虑到工商废水、生活污水,还可以细分成分流制、合流制等不同系统;如果考虑到河流,还可能有河水对管网的顶托作用、管网流入河道的水会抬升河道水位对堤防产生威胁;如果考虑地下水,还会有管网破损导致的入渗;如果再考虑泵站、闸门、堰等设施,系统还将进一步变得复杂。
相对来说,供水系统和原水系统会稍微简单,但也有各自的特性。
在不理解以上专业性的水文水动力过程的情况下,进行的所谓智慧水务开发,是很难做深做专的。
现在很多厂商借着IoT的势头做监测设备,在地下管网、河道中布设流量计、水位计,可以做简单的流量、水位预警,但想做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却很难。以有限个点的数据,无法驱动对整个系统的理解。
由此可见,智慧水务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是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取水、输水、净水、配水、售水以及其工艺、设施、功能、硬件和软件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全过程。
二是基础资料残缺不全,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历时较长。
三是地域分散,智慧水务需要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之上。
四是需要最大限度保护早期投资,需要降低关联的设计耦合度,减少重复性开发。
五是需要提供异构、分布式环境下的信息整合,简化信息资源的访问,支持跨业务系统条块的业务流程。
所以,智慧水务建设面临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局面,如何在错综复杂中,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智慧应用层上建设好智慧水务平台,成为关键。
智慧水务的三个层次
智慧水务的第一个层次是信息化,该阶段目的在于解放人的双手,替代人的重复性劳动。
其工作,首先是完成水环境系统中各类资产数据、监测数据的信息采集。例如,城市排水系统中的检查井、管道等的位置、大小、高程信息,通过物探等方式,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中,实现GIS化;又比如,通过物联网(IoT)等技术,将城市排水系统中关键节点的流量、液位、水质等信息,实时、自动地传输到数据库平台中,实现实时监测。
其次,结合GIS类数据、实时监测数据,根据水务行业调度应用的实际需求,开发业务平台。即,在数据信息化的基础上,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实现业务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数据采集的流程得到了简化,业务处理的流程也得到了简化。
智慧水务的第二个层次是智慧化,该阶段针对现有信息、数据的分析评估,将极大地辅助完成决策支持。
智慧化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能力。在信息化阶段,只是完成了数据的采集,以及最简单的数据应用。例如利用实时监测数据,设置阈值,超过阈值进行“报警”,这样简单的应用。
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建模实现,建模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物理过程,利用数据搭建水文水动力模型。日常,水文水动力模型可用作规划设计的评估,或者辅助运维;出现紧急情况时,水文水动力模型又可以对接实时监测数据,辅助应急,进行实时预报预警。
另一类,则是数据驱动的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现在热门的机器学习模型。这类模型,一方面可以和水文水动力模型结合,以达到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应用于实时监测数据,实现类似异常监测等功能。
智慧化阶段的数据分析,从所谓的水务大数据中提取出了有效的信息,既可以直接给到决策者,辅助他们做出决策,更进一步的,也可以同水环境系统中的实时控制模块相结合,辅助自动化控制。“厂网一体化,无人值守”就是一个很热的议题。
智慧水务的第三个层次是智能化。在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的“洞察力”,事务的相关性、因果性将更加清晰,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将深刻的改变水务行业的运营管理方式。不过,这是超越现有历史阶段的东西。
可以说,无论是信息化还是智慧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还有发展的空间。二者的融合,也一定会极大的促进智慧水务行业的发展。
浮在水面的危机
目前,我国共有660多个城市,2500多个县城和30000多个行政建制镇,每个城镇基本上都拥有给水排水系统,但大部分水务公司处在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过渡阶段。
再加之现有的智慧水务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标杆性企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
再加上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人均水资源两位2074.53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13个贫水国之一,特别是北方和部分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严重偏低。
同时,管网漏损率高。当前我国一般采用自来水公司垄断经营或者一体化经营,自来水公司多数为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低下;自来水行业设备陈旧以及二次供水设备产权模糊造成了大量的跑水、漏水,使得我国供水管网漏损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2006年漏损率更是突破了20%的高位,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是洪涝灾害。2017年,全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1936县(市、区)17832乡(镇)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5514.90万人,104座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直接经济损失2142.53亿元,占2017年GDP比重的0.26%。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管网漏损率高以及洪涝灾害使得智慧水务势在必行。